先心病介入治疗,无需开胸手术,仅通过皮肤穿刺,将细小的导管引入心脏,就能修复那些先天的缺损,重塑健康的心脏。听起来是不是像科幻小说?但它确确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医疗领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世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看看它如何为无数家庭带来新的希望,为患儿开启健康人生的全新旅程。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指心脏结构在出生时就存在异常。介入治疗是一种不开刀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手术是用导管从患者大腿根部的血管进入心脏,顺导管放置封堵器于相应的位置,关闭心脏缺损或者用球囊支架等扩张狭窄的部位。不用开刀,即可完成手术,患者一般术后短期即可出院。
介入治疗是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首选疗法。它主要能治疗以下几种常见先心病:
包括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PDA)、房间隔缺损封堵术(ASD)、室间隔缺损封堵术(VSD)、卵圆孔未闭封堵术(PFO)。这些封堵术能有效修复心脏的缺损部位,恢复正常血流。
如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适用于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情况,可改善瓣膜的开放程度,缓解血流受阻。
包括经皮球囊动脉扩张及支架/瓣膜植入术、人工房间隔造口术、异常血管弹簧圈堵闭术等,针对复杂先心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患者需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必要时还需做CT扫描,为医生提供详细的心脏及全身状况信息,帮助评估病情和手术风险,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医生会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介入治疗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血栓形成、心脏压塞等,让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有清晰的认识,消除顾虑,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术前4小时禁食,避免麻醉后因呕吐引发窒息或误吸。医护人员会为患者备皮,通常会剃掉大腿根部等手术入路部位的毛发,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术后感染风险。
术后需平卧位休息,避免早期活动导致穿刺点出血或血肿。之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术后2周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影响伤口愈合或引发其他并发症。
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血肿及肢端血运情况。患者及家属也应留意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局部并发症。
术后需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般每30分钟-1小时测量一次,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延长间隔时间。如出现心率过快、血压过高或过低、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以确保患者术后循环系统稳定。
排版:135编辑器 素材:135编辑器
文字:135AI写作仅作占位,请自行替换
图片:来源135摄影图
(ID:81026)、(ID:81029)
使用请替换
HEART DISEASE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