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客服
立即升级

端午节文化活动、校园学校、中国风古风、绿色模板

DRAGON BOAT FESTIVAL

粽香盈校园
文化润人心
笔格第一中学端午文化节


五月清风起,端午临校园。第一中学端午文化节如约而至,包粽子、逛游园、赏国风……一场融合传统与青春的文化活动即将开启。


在这里,你将看见少年们亲手编织粽叶的温情,触摸非遗技艺的温度,感受千年文化的脉搏。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特别的节日盛宴,解锁端午的N种打开方式。


未标题-2.png


一、巧手制粽

翡翠般的粽叶在掌心叠成漏斗,雪白的糯米裹着红豆、鲜肉依次填入,棉线在指尖绕出细密的纹路——第一中学劳动实践教室内,一场沉浸式包粽子体验正悄然展开。


学生们围桌而立,专注模仿着老师示范的手法,虽动作略显生涩,却在折叠、压实、捆扎的循环中,逐渐掌握了传统粽艺的精髓。



蒸腾的蒸箱雾气里,形态各异的粽子层层叠叠,既有棱角分明的四角粽,也有圆润可爱的长条形粽,糯米的甜香混着粽叶的清芬弥漫教室,将千年食俗的温度悄然传递。


包好的粽子被精心装入印有校徽的礼盒,由师生代表送往退休教师家中与后勤岗位。


当鬓角染霜的老教师接过还带着余温的粽子,当食堂阿姨拆开礼盒时眼角的笑意,这场以手作传递心意的活动,让传统文化从课本走向生活,化作触手可及的温暖关怀。


未标题-2.png


二、游园拾趣文化漫游
青竹拱门下的端午展

校园主干道搭起青竹拱门,艾草与菖蒲编织的门楣下,一场穿越千年的游园会拉开帷幕。青砖展架上,端午习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铺陈:


从屈原投江的爱国传说,到悬钟馗像、佩五彩绳的驱邪讲究,从南北粽子的风味差异,到龙舟竞渡的地域特色,学生们手持“端午文化护照”,在各个体验区流连忘返。

游园竞技里的传统味

投壶区的陶壶前,少年们屏息凝神,竹箭破空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射五毒”游戏中,彩色沙包精准命中靶心,寓意驱走疫病灾祸;


诗词擂台边,“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吟诵声与“粽包分两髻”的对答声交织,传统文化在竞技中焕发新生。


非遗体验区更是人气爆棚:糖画师傅的铜勺起落间,晶莹的龙舟糖画跃然石板;刺绣阿姨的银针穿梭,艾草香囊上的莲蓬图案渐次成型;


剪纸摊位前,镂空的“端午安康”字样在阳光下闪烁,孩子们捧着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眼中满是对传统技艺的惊叹。

国风剧场的古今对话

暮色降临时,教学楼前的广场化身国风剧场。汉服社团的学生们广袖翻飞,水袖舞《湘君》重现楚辞意境;


社团用废旧材料制作的“龙舟鼓”擂响节奏,说唱版《九歌》让古老诗篇与现代节拍碰撞出火花;


压轴的情景剧《屈原问渡》中,演员们的吟诵声穿越时空,将爱国情怀深深植入观众心底。



未标题-2.png


三、以节育人青春延续

在活动总结会上,展台上陈列着学生们的包粽成果与文化探究笔记。


泛黄的古籍影印本旁,是用思维导图梳理的端午习俗演变;传统粽艺的照片墙下,摆放着融合水果、杂粮的创新粽子。德育处负责人表示:


“当孩子们亲手裹粽时,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食材,更是文明的肌理;


当他们在游园中解谜闯关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乐趣,更是文化的认同。”



活动尾声,每位学生都收到一份特殊的“文化行囊”:一枚自己包的粽子、一本手绘习俗手册,以及一张“家庭文化传承卡”——邀请家人共品粽子、共读楚辞、共话端午。


初三学生王同学在活动感想中写道:“原来端午不是简单的假期,而是刻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密码。当我把自己包的粽子递给奶奶时,她眼里的光让我突然明白,传统从未走远,它就在我们的掌心与心间。”


粽叶飘香,浓情端午
DRAGON BOAT FESTIVAL


百舸竟争流
端午祝安康



版权声明

【文案】135AI写作,使用请替换

【图片】135摄影图,使用请替换

ID:55899、55716

【贴纸】笔格设计/135编辑器

【排版】135编辑器


价格: 会员免费
模板编号: 159633
投诉

手机扫码预览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