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因其月、日两九相重,故称“重九”;又因《易经》中“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这是一个承载着悠久历史、丰富习俗和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如今更被赋予了“老年节”的新时代意义。


DOUBLE NINTH FESTIVAL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汉代时,重阳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并出现了佩茱萸、饮菊花酒、登高等求寿避祸的习俗。唐代则正式将重阳节定为官方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关于重阳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东汉时,汝河一带瘟魔肆虐,青年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故。他历尽艰险拜仙学艺,终在九月初九前夕学成归乡。


仙人告知他,需让乡亲们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避祸。次日,桓景依计而行,成功斩杀瘟魔。自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灾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DOUBLE NINTH FESTIVAL
重阳节,自起源之初便与“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紧密相连,其核心精神历经千年传承,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中华民族表达对长者尊崇与关爱的独特文化符号。

“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寓意。双九重合,寄托着人们对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因此,重阳节自然成为向长者表达敬爱和祝福的日子。



古代社会,长者代表着经验、智慧和家族的根基。重阳节的活动,如登高“辞青”(告别青春)、佩戴茱萸辟邪,本质上都是为了祈求长者健康长寿,表达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感激。

2012年,中国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将传统节日与现代尊老敬老的美德相结合。这使得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巩固,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契机。



重阳节的孝文化,是一条绵延千年的情感纽带。它从对数字“九”的原始崇拜出发,通过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将子女对长辈的感恩与祈愿表达得淋漓尽致。



DOUBLE NINTH FESTIVAL

这是重阳节最标志性的习俗。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此时与家人朋友一同攀登高山、高塔,既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也契合了“登高避祸”、“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




茱萸是一种具有特殊香味的植物,可入药驱虫。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香囊或插在头上,可以驱邪避灾,抵御初寒,因此茱萸也被称为“辟邪翁”。



菊花被誉为“延寿客”,是长寿的象征。重阳时节,正是菊花盛放之时。赏菊、咏菊是文人雅士的乐事。而饮菊花酒,则是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时传说有明目、延年的功效。

“糕”与“高”同音,吃重阳糕寓意“百事俱高”,是登高吃糕的又一重吉祥含义。重阳糕制作精美,没有固定制法,通常以米粉蒸制,上面点缀枣子、栗子、杏仁等果脯,香甜可口。







【模板版权声明】
排版|135编辑器
图片|135摄影图(ID:92007),使用请自行替换
贴纸|135编辑器
文字|来源于135AI写作,请自行替换
艺术字“重阳节”来源于笔格素材(ID:769612)
头图元素为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