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难题时如何让我们不再惯性逃避

为了避免拖延,也为了大脑更有效地工作,当感到精力难以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当感到焦虑时,此时一定要遏制住去做其它被认为更「有趣」的事情的冲动,你需要做的只是停下来什么都不做。休息并不是浪费时间,休息比你想象的更有价值。

根据价值感和能量消耗的不同,我们把大脑从事的活动大致分成以下四类:

一是价值感低能耗也低的「琐事」。这种事人往往不刻意去做,在有精力时顺手做掉。有阵子我用了个很差的洗衣机,为了不伤衣物,很多衣服需要手洗,那时在洗衣服这件事上我就经常拖延,后来换了个好的洗衣机,洗衣服变成了一件只需随手往洗衣机里一扔的小事,从此以后就再没有拖延不洗衣服的毛病了。

二是有一定价值感且能耗低的「趣事」。刷朋友圈、刷微博、刷知乎就属于此类了。这类活动都以输入为主,对信息处理的要求不高,却能够满足或社交或娱乐或信息方面的需求,尽管密度不高、或深度有限,但毕竟投入精力小,偶尔还能得到惊喜,而且此类活动普遍被设计成通过即时反馈对大脑进行奖赏的特性,可谓是性价比颇高的活动。

第三类是「难事」,指那些具有较高价值但要求较长时间投入、深度处理能力、耗费很多精力的活动,包括深入思考、写作(或其它输出)、解决棘手问题等。理性告诉我们,这些「难事」具有长期价值,是真正需要我们投入精力去做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它们的价值并不能立即体现,而且过程看上去很痛苦,所以往往拖延到不得不去完成、预期到可能比过程痛苦更严重的惩罚性后果时,才赶紧投入精力去做。驱动我们去做「难事」的本应是价值感,然而真正促成我们行动的却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还有一类特殊的活动就是「不活动」,也就是大脑处于放空和休息的状态(走神不算)。乍听起来这应该是最容易进入和维持的状态,然而实际情况是除了少数「无所事事」的懒人,绝大多数正常人一开始都难以让自己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当你尝试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大脑认为你是想偷懒,会向你发出干扰信号,你可能感到深深的焦虑,不由自主地想让自己做点什么。

显然,如果我们的大脑能根据价值的高低来选择任务,就不会有拖延的问题了。然而日常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知道自己该去做「难事」,实际却选择了「趣事」。

大脑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为什么?

从事「难事」时,大脑开启的是高功耗模式,从事「趣事」时,开启的是低功耗模式,而放空和休息,可以认为是大脑的节能模式。

大脑不能一直处于高功耗模式很容易理解:正因为能量消耗大,因此启动就要求具备很高的条件,一是任务要给人充分的价值感,否则大脑认为不划算,二是大脑积蓄的能量要足够,否则没有能力完成。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对任务充满激情或者精力特别充沛时,我们更容易集中精力去处理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受干扰。

但为什么大脑默认的模式是低功耗模式而非节能模式呢?

也许是因为大脑不允许我们偷懒吧。当大脑的储备不足,难以进入高功耗模式时,大脑选择难度更低的任务而非选择不执行任何任务,或许在大脑看来,执行低难度任务的条件仍然是具备的,而且执行这些任务对人是有收益的,所以认为这是效益更高的做法。大家不妨回想一下,除非到了固定需要睡觉的时刻,人即使感到十分疲倦,想让自己停下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依然是一件难事,很容易感到焦虑。我猜想这种焦虑很可能是大脑的一种「防呆滞」机制,不允许你停止对环境进行监控并作出反应。

这是大脑的本能,乍一看似乎也合理。然而这个本能没有考虑到的是:能量的消耗是线性的,不同的任务可以累加,而价值却并非线性的,不同的任务并不能累加,一直做价值小的事情并不能累积起来完成一件价值大的事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如果不加训练,读一万首诗也是作不出自己的诗来的。

大脑的机制是从人类以体力活动为主的时期逐步形成的,人所面临的环境跟我们现在所处的以重脑力活动为主要活动的时期很不一样。对大脑而言,频繁的重脑力活动是超负荷的,所以经常出现能量不足的情况。此时大脑自动「跳频」到低功耗模式,转而从事难度较低并有一定价值的任务,然而低功耗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结果就更难以进入到高功耗模式完成理性要求的高价值任务。

强行要求大脑进入并保持在高功耗模式无异于「超频」,不仅困难而且也是有损害的,此时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让大脑进入到节能模式,让大脑处于彻底休息的状态,使精力逐渐恢复到足以启动高功耗模式的水平,再去从事「难事」。

通过冥想来快速恢复精力,提高「专注力」,就是这么个道理。《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强调了深入思考的起点恰恰是「止」、停下来。

因此,为了为了克服拖延症,并让大脑有效地思考,至关重要的是学会「主动」让大脑放松和休息。这一方面是为了让大脑得到足够的能量补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大脑能够有效地工作。大脑不仅像CPU需要控制能耗,还像磁盘需要经常运行「碎片整理程序」才能有效思考,因此放空和休息是必要的。

而之所以要强调「主动」,是因为我们必须意识到,可能跟我们直觉的不一样,大脑在累的时候并不会自己乖乖地去休息,它必须要你有意识地去控制它才能够停得下来。

最后总结一下,为了避免拖延,也为了大脑更有效地工作,当感到精力难以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当感到焦虑时,此时一定要遏制住去做其它被认为更「有趣」的事情的冲动,你需要做的只是停下来什么都不做。休息并不是浪费时间,休息比你想象的更有价值。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时间管理的干货,请继续关注135编辑器


文章申明:本文章转载自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评价
登录后可以评论
立即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