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青春正好。提子大学"知行合一"实践团走进阳光村,用专业知识传播防诈知识,以青春热情守护非遗文化。14天的下乡实践,不仅让村民们收获了实用的防骗技巧,更让学生们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成长。
金融专业的王林同学将复杂的诈骗案例改编成方言小品,在村口老槐树下开起"防诈剧场",电信诈骗、保健品骗局等套路被演得活灵活现,引得老人们连连点头。
团队设计的"防诈顺口溜"被印在扇子上,"陌生电话要警惕,中奖退税是骗局"成了村里新的流行语。
针对留守老人,团队开展智能手机"清雷行动",帮李阿婆删除可疑投资APP,教张爷爷设置来电拦截,一部部手机成了坚固的"防诈堡垒"。在村委设立"反诈咨询台",累计解决村民疑问53个,成功阻止2起正在进行的诈骗。
大学生走进乡村,用年轻的视角重新诠释传统技艺的魅力。他们不仅是非遗的旁观者,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沉淀百年的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别样光彩。
古法造纸新生记
在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师傅的指导下,学生们体验"抄纸""焙纸"等72道工序,艺术学院的李悦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纸张,创作出系列文创笔记本。
搭建抖音直播间,单场吸引5000+网友围观造纸工艺,百年老手艺首次"触网"焕发新生。
乡村非遗研学营
为村里孩子开设"非遗小课堂",竹编、剪纸等10项技艺变成趣味手工课,00后大学生和10后小学生共同完成6米长的《乡村振兴》剪纸长卷。建立"非遗档案库",为传统文化留存数字基因。
团队与当地手艺人共同创办创新工坊,将传统蓝染技艺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开发出系列国潮单品。计算机系的同学还为竹编工艺设计AR展示程序,手机扫描即可观看立体制作教程。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传承。当年轻学子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技艺,当数字技术为古老工艺注入全新活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非遗的当代转型,更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当看到李阿婆紧紧攥着存折说'以后谁要验证码都不给'时,突然明白课堂上的风险管理理论,原来可以这样具体而温暖。"
"陈师傅布满老茧的手在纸浆中翻飞的样子,比任何艺术展都震撼。我们设计的文创不仅是产品,更是传统与青春的对话媒介。"
"孩子们举着剪纸作品追问我‘大学是什么样子'时,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知识流动的意义——我们带来新知,他们教会我们纯粹。"
【模板版权声明】
排版|135编辑器
图片|135摄影图(ID:83626、83620、83615)
使用请自行替换
贴纸|135编辑器
文字|来源于135AI写作,请自行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