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此时的天气逐渐从凉爽转向寒冷,昼夜温差加大,露水增多,且带有寒意,让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变化,珍惜每一个温暖而美好的瞬间。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时节,露水更浓,寒气更重。
寒露常见天气有雾霾天气、寒露风、华西秋雨等。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寒露不仅是气温由凉转寒的“分水岭”,更是古人用智慧丈量自然的印记:他们看鸿雁南飞,辨雀蛤更迭,赏菊花盛放,将对季节的观察凝练成寒露节气“三候”。
此时北方的鸿雁早已南飞,而最后一批南飞的鸿雁,如同赴约的“宾客”,缓缓抵达南方越冬。它们列队成行,在秋日长空划出优美的弧线,成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空中风景”。
古人认为,这批鸿雁来得较晚,如同“宾客”般珍贵,因此称其为“来宾”。
天气转寒,曾经活跃在枝头、田间的麻雀等小鸟渐渐隐匿踪迹。而海边的蛤蜊开始大量出现,其贝壳的纹路、颜色与麻雀相似,古人便浪漫地认为,麻雀是“潜入”水中,变成了蛤蜊,以此适应寒冷的季节。这一说法虽无科学依据,却充满了古人对自然万物的想象力。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寒露时节,菊花迎来盛放期,漫山遍野的菊花多呈黄色,“黄华”便是古人对此时菊花的雅称。
菊花不仅是秋日的“颜值担当”,更被赋予“傲霜斗寒”的品格,成为寒露节气最具文化意蕴的象征。
寒露时节,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机。古人认为,登高可以“避灾”,如今这一习俗演变成亲近自然的方式。
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芝麻被誉为“八谷之冠”,有润肺生津、润肠通便的功效,非常适合寒露干燥寒冷的天气。除了直接吃芝麻, 人们还会将芝麻做成芝麻糊、芝麻饼、芝麻汤圆等美食。
寒露是菊花盛放的季节,古人会采摘新鲜菊花,与糯米、酒曲一起酿制菊花酒。菊花酒口感清冽,带有菊花的清香,相传饮用后能“祛病延年”。
如今,虽然自制菊花酒的人变少,但不少地方仍会在寒露时节饮用菊花酒。
对农民来说,寒露是忙碌的“收获季”。此时,萝卜、白菜、菠菜等秋菜成熟,人们会抓紧时间收割,一部分留作冬季食用,一部分腌制咸菜,为寒冷的冬天储备“新鲜滋味”。
寒露至此,秋意已浓,每一缕风、每一滴露都在轻声诉说季节的轮回。愿我们在这渐寒的时节里,不忘感受自然的细腻与生命的丰盈,以从容之心拥抱时光更迭,以温暖之意珍惜人间烟火。天虽寒,心可暖,这便是寒露赠予我们最温柔的启示。
【模板版权声明】
排版|135编辑器
图片|135摄影图(ID:89119),使用请自行替换
贴纸|135编辑器
头图标题“寒露”(ID:151030)为艺术字,不可编辑替换文字
文字|来源于135AI写作,请自行替换
头图元素为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