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6418364] 上了大学很彷徨?点开让你不再迷茫!

作者:景铎
活动名称:135编辑器第一季校园新媒体文案排版大赛—河南工学院

135编辑器

大学,一个富含多种意义的词语,它可以指代学校,亦或者学者。而且,在各个年代,这个词语的意义也是各不相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在古时靠考试招官的年代,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见,上学便是为了做官。

中国古代对于大学的理解集中体现在《礼记·大学》中,古人认为大学的宗旨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此所谓“三纲”;而实现此一宗旨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所谓“八条目”。可以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解释为一种并列关系,而修身实处于“八条目”之中枢地位。它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终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而无论“三纲”还是“八条目”,它们都最好地诠释和体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因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可以被称作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大学传统精神。

无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所谓“三纲”,还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所谓“八条目”,它们都最好地诠释和体现了《易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因此,如果要为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大学传统寻找一个一以贯之的精神或内核的话,我想没有比这八个字更合适的了。我们完全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大学的这一传统,支撑起了整个华夏灿烂的古代文明。

当谈及近代大学,一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二是“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两点极好的概括了其使命观。

针对当时沿袭的把上大学作为升官发财阶梯的问题,蔡元培明确提出:“在大学,则必择其以终身研究学问者为师,而希望学生于研究学问以外,别无何等之目的。”“请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在1917年1月9日举行的北大开学典礼就职演说中,向学生明确提出:“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在他看来,各种学派看似不同或相反,实则相辅相成,互为存在。“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能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他强调大学是各种学术思想交汇的场所,这也是大学之所以“大”根本之所在。

现代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不过在服务社会方面确实不尽如人意,大学生就业成了难题。

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不是孤立的事物,不是老古董,不会将各种新事物拒之门外;相反,它是时代的表现,是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大学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会根据社会需求和事实等做出相应的变化,但他同时指出“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该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欲望”。他认为,大学应该紧跟时代做出变化,但也应有相应的“度”,只是满足“needs”,而不是“wants”。

现代大学更多的是身份的象征,哪怕两个人的能力一样,但是只要其中一个学历更高,便会受到优待。一纸学历成了找工作的敲门砖。人才流失严重,这是社会的失职,还是政府的失职?

对于大学生来讲,可能会迷茫,会空虚,但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跨过这座山,我们终究要担起生活的重担。可能我们当中有的人上了不算好的大学,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考研:亦或者因为某些不可抗力名落孙山,不过东山再起的日子一定会到!

生而为人,大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当你离开了大学,要记住,以后就是自己生活了。

投票活动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扫码咨询客服
分享到